logo

服务热线:0551-65215058

放大镜下瓷器观察的真伪特征

未知   时间:2020-09-17 15:50   浏览:

玩收藏的人必备的工具是放大镜,放大镜对鉴别古瓷尤为重要,三五倍的不行,起码要五十倍以上的,带电光源可调节焦距的才能适用。在放大镜下要看什么呢?下面我教你几招如何正确地观察瓷器实物。

放大镜观察瓷器一误:看“热闹”

只认为放大后很好看。有人看到许多气泡,小小的、密密的,或是大大的、亮亮的,为什么?搞不明白。还有人把气泡分成“活气泡”和“死气泡”,这种分法是一种想象,气泡已经固定在釉下,只是釉这种固体物质形成的一个空壳,怎么个死法?怎么个活法?只能说有完整的与破裂的之分。而完整与破裂又跟气泡的位置有关。处在釉裂纹上的气泡就算是新烧出来的瓷器也是破裂的,处在釉层深处又不在裂纹上的气泡,只能一直保持完整的形状。就算破裂气泡的污染程度也是跟环境最有关系,泡在泥水里一年也比馆藏百年被污染厉害的多,不然那些造假的是如何制作?气泡有大有小,这是正常的,釉层厚气泡大,釉层薄气泡小。例如釉层仅一毫米厚,气泡的直径只可能在0.6毫米以下,否则冲破釉层变成一个小针眼。气泡大小是由釉层决定的,不决定真品仿品,看这个意义不大。

放大镜下瓷器观察

放大镜观察瓷器一正:有无气泡是关键

唐宋古瓷基本上看不见气泡,因为那时的工艺不同,都很难发现它有气泡在釉里。而元明清到现在的瓷都有很多气泡。显然这是一个分界点。当然宋以后的瓷在特种釉的下面也可有不见气泡的,但绝大多数均有气泡。气泡只分有无,不分多少,也不论大小,这才有观察价值。最后的结论是:凡是唐宋高古瓷的真品应该看不到气泡,如果有气泡则可能是宋以后的仿品。但决不可仅凭一条“没有气泡”就反证它是唐宋古瓷。都应全面分析才能下结论,而否定则只需一条,不符合即可否定。

放大镜下瓷器观察气泡

放大镜观察瓷器二误:看吃土

有人不用放大镜也能直视有没有土。尤其是表面粘的土很多,许多开片的小缝里也有土,即为“吃土”,吃土便可定为“老货”。这种断定太表面化了,是错误的。

放大镜观察瓷器二正:吃土不吃土决不可看表面

表面的土可以洗去、擦干净,如果表面的土粘得牢、擦不去这更是人工造的,不可信。真吃土不在表层,是进入胎骨和釉下,它通过微孔沁入釉层,成为点状的“土斑”。土斑很小用眼直接看不到,必须在放大镜下才可见“土斑”。有的瓷器入土时间长,在土内恒温下并不开片,要出土后才会开片,所以真品吃土在不开片的地方,而开片的小缝内并没有土吃进去。这就更证明是自然“吃土”而不是人工做作,当然是老货。

放大镜观察瓷器三误:看青花上的铁斑

一般认为有黑色小点即为铁斑,铁斑多证明是进口青花料,即为真品。可人工做作的黑色斑点很易显眼,但人工黑斑是浮在青花上,形状是滴珠状,周边圆滑,这不是在原料中自然形成,初学者易把仿品当真品。

放大镜观察瓷器三正:根据瓷器时期断铁斑

正确地看铁斑要先分瓷器是什么时期的。元代和明早期、中期的青花有铁斑,而明后期、清代和现代的青花没有铁斑。铁斑是不规则形状,边缘呈齿状,表面下凹,上浮一层银色金属光的物质,这才是真正的铁斑。真品有真的铁斑,仿品有仿的铁斑,显然不同。

放大镜观察瓷器四正:上浮与下沉是区别真仿青花

老品由于工艺上不同,则青花入骨,仿品青花上浮、不得入骨,差别很明显。在放大镜下看,可见青花上布满一层白釉,全是许多气泡(白而明亮)盖在青花上,这是真正的青花老货。而仿品青花上层基本看不到白色气泡,只看到一片蓝色和杂质,或白色结晶点,这是目前造假者还做不到的地方。

放大镜观察瓷器五正:看色釉画法

彩瓷有一种印刷绘制品,工艺极精,和真的几乎一样。凭肉眼不好区分,用放大镜一看便可见仿品的点状色彩组成,色浓的则点密集,色淡的则点稀疏,这叫印刷贴花彩绘。而真品是手工画法,用笔一笔一笔画成,每处可见笔的涂迹。在字画中也可用放大镜区别印刷的和手工的作画不同之处。

放大镜观察瓷器六正:看彩料色彩

真正的彩画其色彩在瓷上表现与仿品大有差别,不仅颜色有异,光彩也相差很大。真品色艳、明快,仿品色暗淡、不鲜明,尤其在绿色(嫩绿)、兰色和黄色釉中,真品大多有光彩、玻璃质感,且开细片,而仿品很少见有开片的。现代仿珐琅彩釉虽有玻璃光泽但不见开片。

放大镜观察瓷器七误:看开片纹

开片是自然的,时间长了(几百年)才出现开片。一般认为凡开片就是老货,殊不知人工开片很好做,仿造者首先就做假开片。但开片不一定是老货,不开片不一定是仿品,清代的很少有开片。

放大镜观察瓷器七正:用放大镜看开片特点

开片不用放大镜也能看到。而通过放大镜要看的除了开片之外,还可看到开片的特点。如唐三彩有极细的开片,很细很细,同时它开片是往上翘的特点,还可见到有反锡的白色物,很大一片一片的白色膜,有时还有腐蚀点。这都是唐三彩的特点,如果这些条件都有则证明是真三彩。

放大镜观察瓷器八误:“走泥纹”

蚯蚓走泥纹是肉眼不易看到的,许多传说把蚯蚓走泥纹说成是“因刷釉后釉层开裂,有许多横七竖八的裂缝,当窑烧成时,融化了的釉流入裂缝中,把缝填满了,这缝看起来似断(开)非断(开),所以就叫它为蚯蚓走泥纹。”这种说法太缺少科学常识了。

没烧之前如果是刷上的水釉,干燥后是会开裂,但裂缝也不会很多,但是刷的生釉(混合体)只要经高温烧便会全部溶化,变成溶体重新组合成为化合物,此时决不存在原有的裂缝,也不可能缝隙保持原有状态不化,而外部的釉化了流入缝隙来填满它。这里面有一个温度效应下发生的物质结构的重新排列的过程,绝非是上面那种传说中凭空想象的现象。那种结论不可能出现。只有造假者才会生硬地做出这种似是而非的“走泥纹”。

放大镜观察瓷器八正:看蚯蚓走泥纹的特征

真正的均瓷挂釉的方法不是用水调釉的混合物往瓷器上刷,而是将矿石磨成石粉,在高温下融化成岩浆一样的热融釉,然后用手或钳子夹住器物的底部浸入到热融釉中,这叫浸釉法,而不是刷釉法。当浸釉之后便将底部未上釉的地方放置在平台上。此时釉一边冷却一边往下流淌,则在流动过程中出现了蚯蚓走泥纹,而且很自然。同时也出现没上釉的地方有留下的半球形的垂流体。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同时有这种现象。

友情链接

  • 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
  • 安徽省文化厅
  • 安徽博物院
  • 合肥市文物管理处
  • 合肥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
  •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
  • 周大福珠宝
  • 六福珠宝
  • 老凤祥
  • 苏富比sothebys
  • 佳士得christies
  • 邦瀚斯bonhams
  • 关闭
    0551-6521 5058
    合肥中普艺术品检测中心-在线送检
    合肥中普艺术品检测中心-官方微信